吴光丨论语是什么书?
“学、修、思、行”
主播:吴光
点击上方音频收听本期内容
《论语》是孔子(前551—前479)的弟子子贡(前520—前456)、子夏(前507—?)、曾子(前505—前435)、子路(前542—前480)等,他们记录了老师平时的言论,然后由子思(前483—前402),孔子的孙子,以及孔子的再传弟子们汇编而成,所以叫《论语》。所以《论语》的体裁是一个语录汇编体,同时也记载了很多史实。《论语》是我们的一部重要的经典,是《四书》之首。但是有的说法认为《大学》应该排在第一位,例如朱熹(1130—1200)。
儒家的经典很多,像《四书五经》、《十三经》等,有人说《周易》是儒家最重要的、最古老的一部经典。有人说是《诗经》,因为《诗经》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。但是我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讲,我认为儒家经典里面最重要的是《论语》,因为它全面的涵盖了儒家的思想,儒家的伦理思想、道德思想和政治思想都汇聚在这部书里。所以《论语》我讲它是「三位一体」:首先它是一部「政书」,古人有种说法叫「半部论语治天下」,但实际上后人是断章取义。赵普(922—992)在赵匡胤(927—976)执政的时代就已经是很重要的官员了,后来赵匡义继位,赵普又称为赵匡义(939—997)的宰相。赵匡义问赵普:「听说你的书房只有《论语》这一本书,是不是真的?」赵普就回答:「臣以半部《论语》辅助先王得到天下,再以半部《论语》辅助陛下治理天下。」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的说法是这样来的,实际上并不是只要读半部《论语》就可以治理天下的意思。而是以半部《论语》得天下、打天下,以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,说明了《论语》的重要性。第一篇《论语.学而》就已经谈了很多治国理政的理念,第二篇《论语.为政》篇,更是主要在讲治国理政的理念。所以说《论语》是一部政书。
第二,《论语》是一部「修养书」,修身养性的书。「克己复礼为仁」,克己首先是修养自己,孔子还讲过「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」,古代的学者是为了修身养性,确立自己成人。是一种成人之学,不是做给别人看的。今天的学者是做给别人看的。所以《论语》里包含了很多孔子修身养性的思想。《论语》它又是一部「教化书」,教化就是《周易》里面讲到的「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」,孔子是继承了周公的思想的,他是以教化天下为己任。《论语》里面讲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,「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」,所以它是教化天下人民的。「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」的意思就是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人民,它是化民成俗,移风易俗。孔子讲「修己安人,修己安百姓」,他的弟子问什么叫「君子」,他首先回答,君子是「修己以敬」,修炼自己保持一种敬畏的态度。弟子说:「只是如此吗?」他就进一步回答说:「修己以安人」,修炼自己来安定天下人民。最后弟子又问:「仅此而已吗?」孔子回答说:「修己以安百姓」,这是一个最高的境界,尧、舜都担心自己做不到:「尧舜其犹病诸」,所以《论语》是一部教化书:教化天下人民,化民成俗,化成天下。
《论语》又是一部儒家的百科全书。可以说,儒学里面很多基本的观点,比如手仁义礼智信、温良恭谦让,恭宽信敏惠,智仁勇,这些基本的观点都已经在《论语》里就有了。或者说,核心的价值观念在《论语》里已经确定了。所以后来讲的很多儒家的价值观念,都是从《论语》这里发展出来的。尤其是「仁」和「礼」,我把它概括成孔子的「仁学」。它是「仁本礼用」之学,以仁为本体,以礼为应用。有些人概括说仁和礼是并重的,仁礼一体。仁礼一体没有错,但是并没有分清楚仁和礼的关系到底是什么。因为仁和礼毕竟是不同的概念。仁和礼并重的观念是有问题的,因为孔子仁学里面,仁是一个本体性的观念,是一个最核心的观念,是核心的核心的观念。礼是仁的一个外在的表现。但是它是集政治、伦理、道德为一体的儒学的百科全书。它有各种各样的儒学的知识和历史知识,还有思想史。所以孔子讲「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」。《论语》的性质概括起来,首先它是一部政书,第二它是一部修养书,第三是教化书,第四是儒学的百科全书。
读《论语》的意义,首先是修身养性,修身立德,做一个君子,然后齐家立业,最后治国平天下。《大学》的「八条目」是指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,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」,但是我讲《论语》,还要讲一个中间环节是「立业」。因为在这个社会上,都不一定都去治国平天下,但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在社会上建立功业的议题。我把立业作为我们其中的一个成人的步骤,然后才到治国平天下。按照我们现在来讲,既是修身立德,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一个宝书,同时是确立人生观、价值观、社会观、历史观、世界观的一个教材,是为学、为政、为官、为商的良师益友。我曾经概括过,我说一部《论语》,洋洋几万言,实际上是八个字就可以概括的:为仁、为学、为政、为道。首先是怎么做人,然后是怎么自学、为学,学而时习,然后是为政,怎样做官,为政应该注意什么,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理念。最后是为道,最高的就是道,在孔子这里,道就是仁爱之道。
学《论语》的意义是,第一可以指导我们修身立德、齐家立业、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事业。朱熹将《大学》之道概括为「三纲领」:明德、亲民、止至善以及「八条目」: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王阳明(1472—1529)他不讲三纲领、八条目,他强调大学之体是明德,大学之用是清明,大学之用在诚意,诚意之极在止至善。与王阳明同时代的理学家湛甘泉(1466—1560),就是湛若水,他有《格物通》一百卷,讲六格:诚意格、正心格、修身格,齐家格,治国格,平天下格,所以他们讲法都不大一样。我主张在齐家后面再加个「立业」,而不是齐家后,直接去治国平天下。尤其对于我们现代多数人而言,每个人都有一个在社会上建立功业的问题。立业就显得很重要。所以我讲大学之道九条目,叫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立业、治国、平天下。《论语》是能够正确培养「五观」: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、社会观和历史观的经典教材。
一部《论语》,洋洋几万言,简直是无所不包,但归根结底,可以概括为八个字:为仁、为学、为政、为道。为仁就是如何做君子;为学就是要勤学,为政就是如何掌握为政之道,为道就是最高的境界。所以可以说,《论语》是我们每个人的良师益友,人人都应该学习。那么,如何来把握学《论语》的方法呢?第一,首先要立志,就像王阳明讲的人生头等大事是读书学圣贤,不是做官。「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」(《教条示龙场诸生》),立志就是我们要志于做君子、学圣贤,志于学。第二,要修,去年世界哲学大会上,有一个主评语,叫做「学以成人」,我觉得学以成人还不足以体现儒家的最根本的核心之道。我主张儒家最强调的「修以成人」,就像孔子讲的「修己以敬」(《论语.宪问》),「修己以安人」(《论语.宪问》),「修己以安百姓」(《论语.宪问》),「克己复礼为仁」这些都是指的修以成人。第三要思,学和思的关系,是「学而不思则惘,思而不学则怠」(《论语.学而》)。第四,要行,前面讲的修中已经有行了,但我要强调的是「学而时习」(《论语.学而》),「力行近乎仁」(《中庸》),「修己以安百姓」,「知行合一」(《传习录》)。这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实际上重在行。这些道理,我们能够做到这四个字:学、修、思、行,那么一部《论语》就全在你心中了。
-详细内容点击上方音频-
【相关阅读】